编者按 为更好推动新时代我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自治区党委统战部联合全区各相关部门组织编写《“石榴籽”故事》丛书。丛书分《血脉相连》《亲如一家》《同心共筑》《同舟共济》《守护团结》5册,生动展示了自治区60多年来各民族团结奋斗、守望相助等“一起走过”的实践经验,全面呈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生共乐共享等“一起生活”的现实经历,广泛宣传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一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美好愿景?!锻方鹨唤彩龇⑸谀恼馄韧辽系拿褡逋沤峁适?。 回汉支队——回汉支队的成立 讲述:张渊杰,自治区党委统战部 1947年1月,经中共三边地委和三边军分区批准,在定边成立了一支宁夏人民的革命武装——回汉支队。这支部队由宁夏工委领导的盐池县余庄子、红井子等游击队和定边回民支队合编而成,主要骨干和绝大多数战士是来自宁夏不堪忍受马鸿逵残酷统治的回汉青年和国民党逃兵。1月10日,在定边城西关召开了回汉支队成立誓师大会,中共三边地委、三边军分区的主要负责人朱敏、曹友参、郭宝珊、赵忠国等出席并讲话。回汉支队在政治上归宁绥工委(后为宁夏工委)领导,军事上属三边军分区指挥,为团级建制,共有干部、战士234人,其中回族65人。刘振玉任支队长,梁大均任政委,金三寿任副支队长。 回汉支队的建立,标志着宁夏人民武装的诞生。它肩负起了保卫边区、解放宁夏的重任。中共中央西北局要求:宁夏工委应把回汉支队看成是自己的干部训练队,持续不断地将其中的积极分子派到宁夏去工作。军事上回汉支队由三边军分区领导,供给方面由三边警备司令部(即军分区司令部)统一筹划。 1947年2月,根据中共三边地委决定,回汉支队开赴盐池县雷家沟进行整训,并进行扩兵,壮大队伍。这次整训,以政治教育为主,兼顾文化教育和军事训练。通过三课(政治课、文化课、军事课)教育,提高了指战员的阶级觉悟,增长了文化、军事知识,加强了组织纪律性。另外,在当地和周边地区广泛进行扩兵宣传和组织工作,扩充新兵数十人。 回汉支队成立后,在部队各级成立了支部、总支、党委,一切主要活动都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部队十分重视整治工作,为了把这支部队建设好,宁夏工委、中共三边地委和军分区司令部、政治部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和指导,除了方针、政策、战术指导外,还先后派郝耀、刘思孝、马麟、张建武、梁栋岳等一批有部队工作经验的同志来加强回汉支队工作。一再强调武装力量必须在党的绝对领导下工作。 回汉支队成立后,十分重视民族团结工作。长期以来,宁夏处在马鸿逵势力的统治之下,为了巩固反动统治,麻痹人民群众,反动势力经常对回族群众进行欺骗宣传,说共产党“共产共妻”,来了要“杀回灭教”,甚至派人伪装成解放军肆意胡作非为,从而造成了回民的恐惧心理,产生了对共产党、解放军的疏远、不信任态度。宁夏工委和回汉支队的领导同志,十分清楚在宁夏做好团结少数民族工作的重要性。早在1936年红军西征时就曾制定有关回族工作的许多政策,例如“三大禁条、四大注意”,为回族群众所欢迎,因而团结了广大回族群众。宁夏工委和回汉支队许多领导参加过西征,深有感触,因此教育部队中的汉族同志要尊重回族的风俗习惯,集体灶不做猪肉。汉族同志吃猪肉时,借汉族群众的灶具另做。回汉支队针对部分汉族战士不了解回族风俗习惯的实际情况,把相关规定编制成册子,并列为部队文化学习教材。战士们绝大多数人能逐条背下来,行军中出现了自觉遵守民族政策、尊重回族风俗习惯、帮助回族群众的热潮。部队每到一处,从不向回族群众借用炊具。清真寺是回族群众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对汉族战士来讲具有一种神秘感和新鲜感。但战士们谁也不打听一句,谁也不进去看看,并在清真寺门口站岗,贴上“此处是清真寺,严禁入内”的标记。 回汉支队成立后,由于严格执行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回族战士和汉族战士之间增加了相互了解,关系有了显著好转,团结互助的传统得到了进一步发扬,历史上剥削阶级造成的各民族人民之间的隔阂逐渐消除。这种民族团结的增强,坚定了彻底推翻反动统治的革命信念,也使回汉支队成为各民族亲密团结的大家庭,部队战斗力、凝聚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有的回族战士参军前不了解党的民族平等政策,通过回汉支队的反复教育引导,逐步认识到了党的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政策,用具体事实澄清了马鸿逵统治集团对中国共产党的污蔑。许多回族战士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回民受尽了国民党的欺辱和压迫,只有共产党尊重我们,把我们回民当人看。”同时,回汉支队经常对回族战士进行阶级教育,使大家认识到回汉人民必须团结一心,才能解放宁夏各族人民。通过种种努力,回汉支队短时间内就成为了一支回汉关系融洽、军民团结亲如一家的队伍。 文章来源:宁夏统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