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山市侨联以“四大”活动为牵引,认真落实中国侨联、宁夏侨联加强基层侨联建设的要求,创新侨务工作方式方法,探索实施“12345”侨建细胞工程,以基层侨胞之家阵地为抓手,持续夯实基层基础,在为侨服务和为经济社会发展双向服务中奏响“一个法宝”“两个平台三种功能”“四项举措”“五项标准”的五大乐章交响曲,推动全市侨务工作开新篇 一是运用一个法宝。充分运用好“党建带侨建”这一工作法宝,积极整合侨务资源,加强侨界思想政治引领,持续增进侨界凝聚力、向心力。争取县区党委支持,落实县区侨务工作“有组织、有队伍、有阵地、有经费、有活动”五有目标,动员组织社区、侨资企业和基层侨联组织创建了15个“侨胞之家”。通过与党建工作相融合,把“侨胞之家”建设纳入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在全区有条件的社区成立侨务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组长,明确侨务工作职责,并纳入党建议事日程,实行网格化管理,定期上门了解侨情侨需,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街道,织密侨务工作网络,真正让“侨胞之家”成为归侨侨眷的基层“娘家”。 二是搭建两个平台。搭建服务平台。建立侨胞法律维权中心,构建咨询、宣传、援助于一体的服务平台,为他们提供更加便利、专业、全面的法律服务。与宁夏石诚律师事务所、宁夏鑫景岩律师事务所合作建设石嘴山市侨胞法律维权中心2处,邀请专业律师为归侨侨眷提供专业化法律服务,全面落实侨务政策法规,依法维护侨胞侨眷权益,增强法治观念。搭建交流平台。积极做好“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申报工作,2022年9月,申报石嘴山市博物馆荣膺第十批“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依托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接待全国12个侨团、6000余名归侨侨眷、归国留学人员及侨务干部参观,使其充分了解宁夏发展历程、民族风情及产业发展,引导海内外侨胞讲好中国故事、宁夏故事。 三是发挥三种功能。充分发挥“侨胞之家”联谊联络功能。为侨界群众提供学习、交流、座谈、讲座、阅览、健身等文娱服务,通过定期组织侨界茶话会、座谈会等活动加强联谊交流,在传统节日举办主题文化活动,让归侨侨眷深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侨界群众的爱国爱乡之情,最大限度凝聚侨心、汇聚侨力。充分发挥“侨胞之家”为民服务功能。把“侨胞之家”作为侨务工作的基础平台和延伸触角,开展“爱侨志愿服务”、“倾听侨心、帮侨解困”等主题活动,从居家养老、就业扶持、情感联络等方面做到“急侨之所急、帮侨之所需”。充分发挥“侨胞之家”助力发展功能。依托“侨胞之家”组织召开侨界代表人士会议,发挥侨力侨智,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和侨界政协委员调研观摩活动,了解侨情民意,积极建言献策。 四是强化四项举措。加强学习教育。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强化侨界思想政治引领。以“侨胞之家”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阵地,以“流动课堂”“网络课堂”“文艺课堂”为载体,运用“讲、读、唱、演、答、展”等多种形式,围绕党的创新理论、统战理论政策、涉侨法律法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开展学习教育,引导广大侨界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打响品牌活动。把联系、走访、交友、服务作为“侨胞之家”工作的主要内容,打响“侨爱心”“连心侨”等品牌活动,定期开展侨界联谊、调研、文艺交流等活动,促进思想交流、双向服务、学习互助、困难互帮。开展双向服务。以侨界群众和“侨胞之家”建设双向服务为目标,定期召开情况通报会,学习了解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侨务工作情况,听取意见和建议。将有专长、热心社会工作的侨界人士组成志愿者服务队,鼓励他们参与到矛盾纠纷调解、社会服务等工作中,发挥好双向服务作用。定期走访慰问。对侨界重点人士加强联系,做到“四必访”:逢年过节必访,有病必访,家中有事必访,华人华侨、海外工作人员归国必访。通过走访听取侨界意见和建议,了解掌握侨胞的实际困难,主动做好排忧解难,做到访问有登记,问题有落实,事事有回音,切实发挥好侨胞“娘家人”作用。 五是推行五项标准。有场地议事。依托侨企、社区等共建单位的基础设施和固定的活动场所及开展活动必须的桌椅书籍资料等,为基层侨务工作开展提供必要条件。有人员做事。成立由归侨侨眷参与的“侨胞之家”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基层党组织书记担任组长,负责协调开展侨务工作。有经费办事。县区侨务部门每年投入一定的经费用于支持“侨胞之家”建设,为打造服务功能更加全面的基层阵地提供了资金保障。有制度管事。建立健全基层“侨胞之家”工作制度、工作计划、活动记录及工作总结等制度规定,将“侨胞之家”建设纳入基层党建考核目标管理体系,定期研究部署工作。有活动成事。围绕“以情助侨”“以爱暖侨”“以法护侨”开展为侨服务活动,坚持搭平台、造氛围、聚合力,不断丰富活动形式,充分发挥了基层阵地的功能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