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更好推动新时代我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自治区党委统战部联合全区各相关部门组织编写《“石榴籽”故事》丛书。丛书分《血脉相连》《亲如一家》《同心共筑》《同舟共济》《守护团结》5册,生动展示了自治区60多年来各民族团结奋斗、守望相助等“一起走过”的实践经验,全面呈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生共乐共享等“一起生活”的现实经历,广泛宣传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一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美好愿景?!锻方鹨唤彩龇⑸谀恼馄韧辽系拿褡逋沤峁适隆?/span> 把党的甘露送到各族人民的心田——党的使者送雨露血脉相连映初心 讲述:杨鑫,自治区党委统战部 在宁夏说起给水团,人们不会陌生。宁夏军区某给水团是西北战区唯一一支担负野战给水保障任务的部队,也是一支有着光荣传统的英雄部队,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后改编为原沈阳军区工程兵某团二营,赴越南、老挝担负过筑路任务。1974 年,组建给水团,1983年1月,改编为原兰州军区某给水工程团,1992年10月转隶宁夏军区。 找水打井、服务军民,是党中央和中央军委赋予给水团的神圣使命。近半个世纪,给水团官兵自觉把践行我军根本宗旨与党的战略目标紧密结合起来,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建设大局,始终用“特殊使命”“特定环境”“特别荣誉”培育塑造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不断强化官兵想人民爱人民为人民的政治责任,切实打牢官兵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履行使命的思想政治基础,有力促进了党心军心民心的高度聚合。 多年来,给水团官兵克服重重困难,征战四大沙漠,辗转西北大地,在民族地区广泛播撒党的恩情,不断强化先进性意识,既当战斗队,又当工作队、宣传队。每次打井,都首先表明是受党的指派,尽心尽力当好党的使者;每到一地,都主动宣讲党的民族政策和惠民举措,随时随地传播党的声音。官兵用实际行动为党旗添彩、为军旗增辉,不断增进各族人民对党的信赖和拥护,使各族群众深切感受到“共产党好、解放军亲”,使民族团结之花在甘甜雨露滋润下盛开。 1996年3月,给水团官兵奉命开赴宁夏南部山区,实施经他们提出并论证的“百井扶贫”工程。 郎家湾村位于固原一个偏僻的山村。全村人靠国家拨款和群众集资,先后在庄子周围打了4眼水井。然而,这4眼井不是干窟窿,就是水源不足。“打出的井水没有流下的汗水多”,郎家湾被认定是“无水区”。 怀着对党的忠诚之心、对贫困山区人民的赤诚之心,共产党员、工程师王学印和战友们跑遍了郎家湾的沟沟坎坎,看山的走向、洪水的流向,数九寒天,一个个跑得汗流浃背。终于,他们在被称为无水区的郎家湾打出了日涌水量达1030立方米的甜水井。老乡们打心底里佩服给水团的官兵,称他们为“水神”,称这口井为“救命井”“连心井”。 中宁县喊叫水乡洪岗子村,回汉群众祖祖辈辈都在盼水、喊水、叫水中煎熬。为了解决当地群众的生活用水,2003年7月,给水团对洪岗子周围数十平方公里范围的水资源情况进行全面勘察、精心选位。在打井过程中,三连连长张永桥因长时间进行电焊作业,眼睛被灼伤,一名正在哺乳期的回族妇女听到后主动提供奶水为张连长治眼伤,使他很快痊愈。最终该团打出了一眼深260米、日出水量720立方米的甜水井,这口井被群众称为“红军井”。70岁的回族老人洪卫中喝着从“红军井”里打出的甜水,笑得白花花的胡子直颤抖:“军民鱼水情谊深,感谢亲人解放军。” 2007年末至2010年,给水团官兵牢记党中央嘱托,大力实施“百井支农富民”工程,转战宁夏18个县区的117个自然村,为缺水群众打出159口井,送去了甘甜的清水。2010年3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视察宁夏时专程前往永宁县胜利乡园林村给水工程团打井施工点,看望慰问正在紧张施工的给水团官兵。部队负责人向总书记报告,正在施工的这口井已经打了4天,马上可以抽水。总书记走到井位旁,启动按钮开闸抽水。很快,白花花的清水从井管流了出来。总书记和现场群众一起,用手捧起水来尝。一些群众激动地对总书记说:“感谢党!感谢解放军!”总书记鼓励部队官兵:“你们要为宁夏缺水贫困地区多打井、打好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