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学生200元随叫随到郑州_100元5小时上门服务内容,栖凤阁茶楼信息网,怎么找喝茶联系方式

今天是:
首页 >>  专题栏目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 正文
【同声】“石榴籽”故事之《血脉相连》人民至上立宗旨 民族团结树丰碑
            
来源:宁夏统战    发布时间:2022-03-30  
编者按
为更好推动新时代我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自治区党委统战部联合全区各相关部门组织编写《“石榴籽”故事》丛书。丛书分《血脉相连》《亲如一家》《同心共筑》《同舟共济》《守护团结》5册,生动展示了自治区60多年来各民族团结奋斗、守望相助等“一起走过”的实践经验,全面呈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生共乐共享等“一起生活”的现实经历,广泛宣传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一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美好愿景。《同声》将为您逐一讲述发生在宁夏这片热土上的民族团结故事。
把党的甘露送到各族人民的心田——人民至上立宗旨民族团结树丰碑

讲述:杨鑫,自治区党委统战部
 
爱民如天、为民服务,是给水团践行宗旨的生动写照。“看人民高于自己、为人民舍得自己、学人民改造自己”,这已经成为了给水团官兵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
西海固是宁夏南部山区的代称,既是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是国家确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也是宁夏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核心区。
为了让这里的各族群众早日喝上甘甜水,1996年3月,给水团官兵们迎着凛冽刺骨的寒风,顶着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严寒在这里立塔开钻。由于与冰冷的泥浆和钻杆打交道,钻井分队官兵的棉衣被泥水浸湿后冻成了坚硬的冰铠甲,双手稍不注意就冻粘在冰冷的钻杆上。不少官兵的耳朵、四肢被冻伤,但仍然咬着牙坚持不下钻台,确保了钻机24小时连续运转。
进入7月,持续5年大旱之后的固原地区却出现了罕见的暴雨,造成山体滑坡,道路中断,给钻井施工带来了极大困难。官兵们没有被暴雨洪水的肆虐所吓倒,而是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与洪水暴雨展开了顽强的搏斗。暴雨将通往井场的唯一通道冲开了深10米、宽16米的大豁口,道路中断,施工用料难以送达现场。等下去,不但会延误工程进度,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也会泡汤。怎么办?面对灾害,官兵们一声吼:上!硬是用竹筐、背篓肩扛人背,把16立方米砂石料抬到3公里外的井场。一根200多公斤重的井管,战士们牙一咬,几人抬一根,硬是把11根井管全部抬到了井场。
官兵不分白天黑夜地拼命干,共产党员、四连班长尹传峰一人带两个班,每天平均工作10个小时以上,全团100多名官兵带病坚持打井工作。共产党员、二营教导员高书敦患有严重的皮肤病,由于长期在野外打井,几个月洗不成澡,身上多处溃烂流脓,医生多次催促他住院治疗,但他说啥也不下井场坚持在第一线。钻井三连在西吉县白崖乡余家套子打井时,由于天天吃苦咸水,全连17人拉肚子脱水发高烧,但三连的钻机仍24小时轰鸣不停。
钻井三连在西吉县白城乡甘沟口村打井时,由于地层复杂,工程难度大,打到150米时,电测井显示地下无水。乡领导和村民十分焦急。参谋长高恒海同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分析地质资料,研讨技术难题,亲自操作关键工序,终于在黏土裂隙中找到了富水带,在这个被称为“无水区”的村庄,打出了昼夜涌水量达212立方米的优质井。在毛泽东主席长征途中曾住过的西吉县兴隆镇单家集清真寺,给水团打出了一口日涌水1296立方米的甜水井。正是这样凭着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和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的精神,给水团官兵依靠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克服了地质条件复杂、自然环境恶劣等重重困难,艰苦奋战10个月,转战宁夏南部地区97个缺水村,提前一年完成了“百井扶贫”工程任务,共成井100眼,日总出水量10.4万立方米,初步解决了20万人和200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使农田灌溉面积一下猛增了3万多亩。
单家集88岁的回族老人单人孝说,给水团为我们打的是“救命井”“连心井”。他们把俺们与党中央和人民政府的心拉得更近了!给水团为我们送来的是“幸福水”,使我们越来越感受到社会主义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为了感激党和人民军队,固原人民树起了一座镌刻着“六盘山高,不如党的恩情高;黄河水长,不如军民情谊长”的丰碑。给水团也被群众称为“严守纪律的铁军”“西北水神”。
文章来源:宁夏统战
上一条:【同声】“石榴籽”故事之《血脉相连》党的使者送雨露 血脉相连映初心
下一条:【同声】“石榴籽”故事之《血脉相连》支农富民甘奉献 军民鱼水情更浓
0
】【打印】【关闭
专题栏目
热点新闻
版权所有:宁夏回族自治区归国华侨联合会 备案号:宁ICP备20000774号
地址:宁夏银川兴庆区凤凰北街106号 技术支持:宁夏西诚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