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学生200元随叫随到郑州_100元5小时上门服务内容,栖凤阁茶楼信息网,怎么找喝茶联系方式

今天是:
首页 >>  专题栏目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 正文
【同声】“石榴籽”故事之《同舟共济》以身作则,让沙海遍地绿荫
            
来源:宁夏统战    发布时间:2022-09-26  
编者按
为更好推动新时代我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自治区党委统战部联合全区各相关部门组织编写《“石榴籽”故事》丛书。丛书分《血脉相连》《亲如一家》《同心共筑》《同舟共济》《守护团结》5册,生动展示了自治区60多年来各民族团结奋斗、守望相助等“一起走过”的实践经验,全面呈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生共乐共享等“一起生活”的现实经历,广泛宣传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一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美好愿景?!锻方鹨唤彩龇⑸谀恼馄韧辽系拿褡逋沤峁适隆?/span>
“大鼻子”王有德——以身作则,让沙海遍地绿荫

讲述:王俊,民盟宁夏区委会
 
王有德心里始终有一个目标:多为后人留些绿荫,少给人生留下遗憾。他视场如家,扎根荒漠,与沙魔展开顽强拼搏,林场每年以5%的速度扩大植被覆盖率,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人进沙退。
1986年7月,王有德打响了北沙窝攻坚战。在北沙窝流动沙丘地带,他要开发500亩果园。此时,职工好似一盘散沙,大家对场里没有信心,对北沙窝的开发也是将信将疑。摆在王有德面前的首要难题,是怎样才能调动大伙的积极性。当时林场的经济条件不好,职工一年工资收入才几百元。将心比心,王有德很了解大伙的心情,谁都不愿干劳而无功、只流汗不见效的事;也有以往的做法干法,还有可怜巴巴的收入,伤了职工的心。这事根本不能怨职工,只能怨领导太无能,为了实现新的奋斗目标,王有德觉得只能用领导干部的实际行动来感召大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白天,他与职工一起推沙平田砌护渠道,挖坑施肥栽树苗;夜晚点着煤油灯安排第二天的工作。打制砌护渠用的水泥板,7人一组一般每天打210块,而王有德所在的组,最多的一天打了580块。三伏天背水泥板砌护渠时,沙漠温度高达60摄氏度,即便空手行走,脚也烫得受不了,身负25千克的水泥板,举步维艰,如履火炭,职工背1块,他背2块,脊背被水泥板磨烂,汗水浸到伤口里,比刀剜还痛,脚上烫出了大大小小的水泡,他全然不顾。就是凭着这股子韧劲和狠劲,他带领大家完成了北沙窝的改造开发任务。
1992年,灵武市政府将大泉乡东边的8700亩沙荒地划拨给白芨滩防沙林场,要求到年底初步开发1000亩。接到任务后,王有德立即带领林场的几十名职工向茫茫大漠挺进。时值初冬,寒风呼啸,沙子打在脸上如刀割般疼痛。没有地方做饭,他们就啃干馍、喝冷水;没有住处,他们将麦草往地上一铺就和衣而睡。职工每人每天定额挖沙渠25米,连续10多天,他一天不落、一米不少。建工房时,一个技工配两个小工,他和另一名职工拉砖运水泥,丁是丁,卯是卯,一直干到工房建成。那时,他每天只能睡3~4小时,冰冷的工房,常常被冻醒。这期间,在建设工地上王有德一住就是3个月,与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在较短的时间里,栽下了20000株果树,治理沙地1040亩。 
上一条:【同声】“石榴籽”故事之《同舟共济》苦尽甘来,大河有水小河满
下一条:【同声】“石榴籽”故事之《同舟共济》科学治沙,“五位一体”综合治沙模式
0
】【打印】【关闭
专题栏目
热点新闻
版权所有:宁夏回族自治区归国华侨联合会 备案号:宁ICP备20000774号
地址:宁夏银川兴庆区凤凰北街106号 技术支持:宁夏西诚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