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学生200元随叫随到郑州_100元5小时上门服务内容,栖凤阁茶楼信息网,怎么找喝茶联系方式

今天是:
首页 >>  专题栏目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 正文
【同声】“石榴籽”故事之《同舟共济》苦尽甘来,大河有水小河满
            
来源:宁夏统战    发布时间:2022-09-26  
编者按
为更好推动新时代我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自治区党委统战部联合全区各相关部门组织编写《“石榴籽”故事》丛书。丛书分《血脉相连》《亲如一家》《同心共筑》《同舟共济》《守护团结》5册,生动展示了自治区60多年来各民族团结奋斗、守望相助等“一起走过”的实践经验,全面呈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生共乐共享等“一起生活”的现实经历,广泛宣传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一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美好愿景。《同声》将为您逐一讲述发生在宁夏这片热土上的民族团结故事。
“大鼻子”王有德——苦尽甘来,大河有水小河满

讲述:王俊,民盟宁夏区委会
 
企业经济效益的极大改观,林场职工生活的巨大改变,用天翻地覆概括一点不为过。求变也是王有德的初心,发展就是让职工有实惠,变化就是让职工有信心。
过去,职工住的是土坯房,走的是沙子淹没的路,喝的水含氟高,吃粮靠人背,平时穿不上新衣服。王有德是苦水中泡大、熬出来的。职工的苦和累,他深有感受。他想职工之所想,急职工之所急,多方筹集资金,为一线职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1989年,林场在市区盖起一幢简易楼,将一部分退休老职工从山区搬了下来,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更重要的是把林业职工的子孙带出了沙漠,送进了城里,为他们上学受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997年,林场又投资在市区盖起了4幢楼房,108户一线职工有了自己的新居。奋斗了一辈子的治沙人,终于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日子。
经过近30多年的埋头苦干,目前全场各个管理站都铺上了柏油路,喝上了自来水,架设了输电线路,看上了电视,装上了电话。职工全部加入了社保。在他的倡导和支持下,场里还制定了各种补贴措施,支持职工发展种养殖业;设立奖学金,激励职工子女上中高等院校:考上高中每人补助300元,考上中专每人补助500元,考上大学每人补助1000元。从建场到1995年的40年间,全场没有一名考上大中专的学生,近20年来,先后有40多名职工子女考上了大中专院校。过去一些职工子女大中专毕业后不愿回场工作,眼下,环境改变了,各方面条件好了,大中专毕业的职工子弟纷纷回场应聘。
林场的日子好过了,公益事业也不能落后。在党员中,王有德号召开展“五五帮扶”活动。要求每两个党员培养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帮扶一户贫困户,联系一名长期病号和一名孤寡老人,做好一名后进青年的教育转化工作,为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要求为他们办一件实事,并把为职工排忧解难作为衡量党员干部思想道德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并将其纳入年终考核范畴。要求职工做到的,王有德首先做到。他先从贫困职工、困难党员中挑出帮扶难度大的几户,从生产工作、就医就业、孩子上学等点滴小事帮起。在他的感召影响下,全场干部职工扶危济困蔚然成风。
好日子、好生活,每个普通职工都能感受到,他们不会饿着肚子说假话,光着屁股装富豪。“20多年前穷得差点婚都结不了,一辆170元的凤凰牌自行车,还是王场长托人给我买的。”林场职工李桂琴回忆道。如今,李桂琴饲养了100多头奶牛,经营着40多亩果园苗圃,种植温棚2000多平方米,资产达到200多万元,成为白芨滩林场拔尖的致富户。李桂琴的经历,是全体林场职工在治沙中奋斗成长的缩影。 
上一条:【同声】“石榴籽”故事之《同舟共济》锐意改革,林场起死回生
下一条:【同声】“石榴籽”故事之《同舟共济》以身作则,让沙海遍地绿荫
0
】【打印】【关闭
专题栏目
热点新闻
版权所有:宁夏回族自治区归国华侨联合会 备案号:宁ICP备20000774号
地址:宁夏银川兴庆区凤凰北街106号 技术支持:宁夏西诚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