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学生200元随叫随到郑州_100元5小时上门服务内容,栖凤阁茶楼信息网,怎么找喝茶联系方式

今天是:
首页 >>  专题栏目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 正文
【同声】“石榴籽”故事之《同舟共济》牛刀小试,防沙林场现绿意
            
来源:宁夏统战    发布时间:2022-09-26  
编者按
为更好推动新时代我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自治区党委统战部联合全区各相关部门组织编写《“石榴籽”故事》丛书。丛书分《血脉相连》《亲如一家》《同心共筑》《同舟共济》《守护团结》5册,生动展示了自治区60多年来各民族团结奋斗、守望相助等“一起走过”的实践经验,全面呈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生共乐共享等“一起生活”的现实经历,广泛宣传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一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美好愿景。《同声》将为您逐一讲述发生在宁夏这片热土上的民族团结故事。
“大鼻子”王有德——牛刀小试,防沙林场现绿意

讲述:王俊,民盟宁夏区委会
 
有一位哲人说过:有了梦想的人生不寂寞,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只要心中拥有梦想,便不会迷失方向。
1985年3月,30岁的王有德被组织任命为白芨滩林场主管经营的副场长??释缴衬乃?,在多年默默辛勤工作后,在企盼中,终于迎来了实现自己梦想的良机。 
白芨滩防沙林场,位于宁夏灵武市引黄灌区东部的荒漠沙区,地处毛乌素沙地西南,属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为主的公益性林场,始建于1953年。1958年曾受到国务院表彰,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嘉奖。这是一个有着光荣历史传统的林场。然而,由于当时林场受管理体制的束缚,干部职工观念陈旧、不思进取、抱残守缺,缺乏战胜自然的治沙勇气。说是防风治沙林业职工,却年年让风沙欺负得节节败退,东躲西藏,睡不了个安生觉,喝不上碗干净水。有时居住的地方,一夜之间就让风沙吞食,头天晚上睡在宿舍,第二天天亮,被沙子堵门是常事。林场工人一年中有7个月无事可做,仅有的交通工具是一辆三轮摩托车,吃粮、吃菜都要靠人背进沙漠里。艰苦的生活环境造成人心浮动,许多职工安不下心,扎不下根,整天寻思着调工作、换环境,重新选择出路。林场的领导班子更是软弱涣散。人常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没有感召力、没有战斗力的班子,加上不求上进的职工,几乎把林场推到了散摊走人的边缘。
 
面对这种局面,王有德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访职工掌握实情。他走进低矮简陋的土坯房,了解查看林场职工生活状况,经常出了东家走进西家,每天都在沙窝里徒步往返几十公里。经过两周的调查走访,一幕幕白芨滩人贫寒的景象,像一把铁钳紧紧地揪住了他的心。
一个曾经有过辉煌历史,受到国务院表彰的防沙固沙林场,一群在防沙固沙第一线奉献了青春热血的林业工人们,生活生存状况竟如此差,这是他没有预料到的。面对举步维艰的白芨滩林场,30多年“一定要让林场发展起来,一定要让工人们富裕起来”的强烈愿望,开始牢牢地在王有德心里扎下根。
实践出真知,办法总比困难多。此后,王有德把千方百计搞活林区、想方设法提高职工生活水平作为自己的第一要务。他爬沙窝、转树林,搞调查研究谋发展,走遍了林区的各个角落,走访了林区每户职工家,心里盘算着林场的今天、明天和未来,谋划着林场职工今后的生活。一天,当看到树林子里平茬留下的一堆堆柳条被职工背回家当柴烧时,勾起了王有德的奇思妙想,一堆不起眼的柳条,似乎点燃了林场起死回生的希望。他想起小时候,曾经用柳枝编筐卖、贴补家用的往事来。一个让林区活起来、让职工富起来的设想,在王有德的脑海中形成了。他找场地,请工匠,办培训,很快成立起了一个柳编厂。为了能让这个项目尽快见效,王有德又马不停蹄给柳筐找“婆家”。他从临近的矿区到县城,从吴忠到首府银川,甚至临近的内蒙古一带,东奔西忙,搜集多方信息。不到一个月时间,他拖着疲惫的身子,带着消瘦的脸庞,带回了一大批销售苹果筐、柳筢子的合同,虽然当时一个苹果筐一元多,一条矿区用的沙柳帘三元多,但那不起眼的柳条子,一下子点燃了林场职工的希望。那些原本只能烧火做饭的柳条子,一下子变成了林场职工发家致富的“摇钱树”。“作为林场职工的主心骨,我的责任就是让职工过上好日子。”王有德是这样思谋的,也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干起来的。他带领林场职工,利用幼林中能浇灌上水的空闲地发展种植业。动员鼓励职工种小白菜、菠菜等大地蔬菜,一方面解决职工的吃菜问题,帮助职工节省开支;另一方面,将暂时空闲土地有效利用,增加收入。以往沙进人退的白芨滩林场,出现了绿色景象。 
上一条:【同声】“石榴籽”故事之《同舟共济》风沙不断的童年
下一条:【同声】“石榴籽”故事之《同舟共济》锐意改革,林场起死回生
0
】【打印】【关闭
专题栏目
热点新闻
版权所有:宁夏回族自治区归国华侨联合会 备案号:宁ICP备20000774号
地址:宁夏银川兴庆区凤凰北街106号 技术支持:宁夏西诚软件